涂晓华评《沈从文与湘西》:乡土中国的“史书”
2023-06-05 16:19:38 来源: 中国网
关注河南热线

点睛《沈从文与湘西》这部纪录片,讲述了沈从文生命不同阶段与湘西有关的辗转流荡,女性画外音通过讲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,男性画外音则朗读沈从文的文字,特别是围绕着他的离开与返回,片子将湘西独特而丰富的自然环境、人文生活、民族风情等展现给观众,美丽的歌声、绚丽的服装、手中的织锦、归来的档案,都是湘西历史的延续,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,都是我们乡土中国的“史书”。

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,他的文学书写几乎没有离开过湘西,他在世的时候有过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闻,从诺贝尔文学评奖的档案来看历史,1988年4月沈从文已经入围,汉学家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再晚五个月去世的话,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沈从文的。2022年12月是沈从文的一百二十年诞辰,湖南卫视的《沈从文与湘西》纪录片的制作既有纪念沈先生之意,也有在新时代发掘与传播湘西人文历史的意义。

中国乡土文学的沈从文传统


(相关资料图)

沈从文《边城》中的小镇是安宁自在的湘西,而现实中的湘西,在原始神秘的浪漫中,交织着野蛮与优美。沈从文书写人的平等与善良,发掘爱的传奇与自由,汪曾祺曾说他的老师沈从文是“水边的抒情诗人”,沈从文认为他的乡土抒情里寄托了重铸民魂之志向。研究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两个传统,除了鲁迅的启蒙主义传统之外,还有一个同样伟大的由沈从文开创的乡土文学文化传统。沈从文笔下的劳动女子、兵士、船工等普通人无一不散发出优美且健康的生命力,他对乡土生活、军中生活的浪漫描写,塑造出了诗意的中国形象,他的小说渲染湘西的奇幻与原始的生命力,把人的生命写得最健全,把人的情感写得最炙热,在船工的橹歌以及纤夫的“摇老和里“中,在无处不在的各种美妙的歌声中,劳动人民的生命力生生不息,沈从文说:对于农人与兵士,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,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,随处都可以看出。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。⋯⋯因为他们是正直的,诚实的,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,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,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,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……

《沈从文与湘西》并没有停留在抒情的渲染之中。湘西近代历史上是军事大堡垒,炮台、兵房、兵营随处可见,小城凤凰更具有两百多年的筸军文化传统,筸军也是湘军最精锐的部队,纪录片尝试还原湘西民风剽悍的血性,湘西械斗和起义的历史事件呈现,抗战爆发很多筸军的英勇牺牲,纪录片打破了文学纯美不真实的历史滤镜,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湘西历史,也有助于沈从文研究走向纵深。沈从文在《从文自传》里讲,小孩们,小小年纪,七八岁去上学,孩子们把书篮子往土地庙的供桌底下一塞,然后跑到城外去,跑到河滩上去,杀人如麻人头遍地…….。中国近代人文历史,从湘西的一片土地,从湘西少数族群,我们看到了个人、民族、国家的近代历史变迁。这些展示都得力于纪录片对沈从文“进得去”,表现出对沈从文材料的梳理运用,纪录片难得还能“跳出来”,能从诗意的表象中看到历史背后更为幽深精微之处。纪录片历史的交错互见,或许更能贴近历史的本相。

沈从文与湘西的传奇

《沈从文与湘西》纪录片打动我们的似乎更多的是“传奇故事”。沈从文出生于动荡不安的1902年,他仅仅读过文昌阁小学,但他的文学走向了世界。沈从文在湘西成长,祖父与父亲的尚武之风和出身书香门第、见多识广母亲的文化启蒙,赋予了沈从文独特的气质。苗族的祖母和土家族的母亲更让他具有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浪漫气质。虽自称为“乡下人”,但沈从文出身湘西将门家庭,他一生热爱音乐、美术等一切美好的事物。童年的美好与从小耳闻目睹的各种生死互相交织。1911年10月武昌起义,12月17日凤凰起义,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是凤凰起义的组织者之一,也曾经参加铁血团谋刺袁世凯。1918年,16岁的沈从文离开凤凰,从小学堂走向社会。湘西保靖是沈从文走向人生的第一站,投身行伍,他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打破,他所在的部队全军覆没。”又看到许多人类做出的蠢事,简直无从说起,这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份量,使我活下来,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感觉一致了。” 沈岳焕从此改名为沈从文。沈从文的情感是富有激情的,湘西人用歌声追求爱情,他们不假思索随口唱来,湘西青年男女对于爱是热烈、粗犷、明亮的,而沈从文用一封封动人的情书来表达他真挚的爱情。然而他的第一次爱恋却受骗后来被他称为女难,年轻的他被朋友和心仪的女子骗去了母亲卖房的千元巨款。 

1922年,沈从文成为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陈渠珍的书记官。陈渠珍有悉心珍藏的阔大的文化宝藏,沈从文也得以整理四库丛刊和许多珍贵的典籍和宝贵的文物,这对年轻好学的沈从文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幸运。沈从文开始接触五四文化并很快被新学所折服,纪录片从“五四”的投影这一独特视角中揭示了沈从文身上新旧文化双重的精神联系,他决定前往时代激流的中心,1923年小兵沈从文前往北平闯世界,初到北平的沈从文不断碰壁,他前往北大旁听课程,得北京文友接济,在“窄而霉小斋”写作,他的文学才能终被发现,林徽因曾给美国友人写信评价他:“这个安静、善解人意、“多情”而又“坚毅”的人,一位小说家,又是如此一位天才……”但写作谋生何其不易,1929年沈从文和母亲、妹妹竟然到了断炊的地步。湘西的文化滋养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,沈从文喜欢的是湘西 “原始的完满原始的丰富”,即使是杀人劫货、酗酒打架,经过他“妇人多会放蛊,男子特别欢喜杀人”的描述,显得天真神秘,而我们读得触目惊心。1934年沈母病危,沈从文经过十六天奔波返回湘西。十七年前他从这里离开,十七年后他才得以重回凤凰小城。

徜徉在历史长河的文物研究中

纪录片还讲述了保靖县档案馆在1955年追往常德用4000元抢救一万九千件湘西历史原件的故事。沈从文从年轻时候喜欢文物收集和研究,这个爱好一直伴随着他动荡不安的生活,在他的后半生,沈从文参与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创建,出版了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,从作家到文物历史研究者,他对湘西的工艺美术也有独特的感悟和研究,他克服了时代与现实的困窘,美育在他看来可以实现"人的重造"以至"国家重造"。1982年,沈从文的小说《长河》再版,沈从文与妻子也满头银发地回到他所眷恋的故乡,坐着小船,看着溪流、水碾、吊脚楼,他还回到了母校文昌阁小学,在故乡傩戏的锣鼓声中,沈从文忍不住哭了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沈从文热曾席卷中国,在回顾生命历程时,他说“我五十年来,在权威的批评嘲骂中度过,骂我的人大多数都毁灭了”。沈从文甚至认为如果做一个画家和音乐家他的成就会更大,“我相信,成就都必然比文学来得大,来得深,也来得容易”。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,其妻妹为其撰联:“不折不从,亦慈亦让;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”。

结语

《沈从文与湘西》这部纪录片,讲述了沈从文生命不同阶段与湘西有关的辗转流荡,女性画外音通过讲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,男性画外音则朗读沈从文的文字,特别是围绕着他的离开与返回,片子将湘西独特而丰富的自然环境、人文生活、民族风情等展现给观众,美丽的歌声、绚丽的服装、手中的织锦、归来的档案,都是湘西历史的延续,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,都是我们乡土中国的“史书”。循着沈从文的人生之路,他内心怀念的不仅是湘西朴素、温厚的自然风物,沈从文对生养他的湘西边地社会文化传统有着新旧交织的复杂感情。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怀古幽情,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,一个人物又一个人物,它召唤着我们,也激发着我们去探索湘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更多的真实与传奇。

(作者:涂晓华 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)

责任编辑:hN_05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