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小荣:读书的困惑,略大于不读书的困惑
2022-04-29 12:44:29 来源: 中国网
关注河南热线

【点睛】阅读过程,就像一个美丽的陷阱,越是知道一些,越是想知道更多。

1918年7月17日凌晨,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一家人,包括沙皇夫妇、唯一的皇储、四个女儿,连同最后陪伴他们的随从,在叶卡捷琳堡关押处的地下室里,被布尔什维克秘密枪杀。

他们的尸体,被搬运到树林里烧毁,尸骨被丢弃在废弃的矿井,并浇以硫酸毁尸灭迹。

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,是20世纪的历史大事件,它的陨落基本上跟中国清王朝的覆灭处于同一时期。

罗曼诺夫王朝终结于1917年,清王朝终结于1912年,相差五年。从此,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程,开启了同频共振,双双迈向共产主义革命。

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末代清皇溥仪,就像旧王朝的一对难兄难弟,同样沦为阶下囚。不同在于,溥仪还有存活的可能,利用的价值,哪怕被当成反面教材的价值,一直活到1961年,在北京病逝,享年61岁。

尼古拉二世一家,就没有溥仪那么幸运了。

末代沙皇一家人被集体谋杀,成为20世纪全世界的最大谜团之一,不仅引来全世界的关注,很多历史学家也投身其中,在谎言、谣传、秘闻、解密档案和同时代人的日记和回忆录中抽丝剥茧,想还原末代沙皇的一生,尤其是他们走向毁灭,被谋杀的真相。

今天的我们,只能通过阅读历史研究著作,来了解那段在世界动荡的历史进程中,末代沙皇一家人的悲惨命运。

而从我小学开始学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开始,“沙皇”二字同“清朝”一样,就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代名词,因此,沙皇的命运似乎是顺应历史,大快人心,不值得同情的。

但当我全面、系统地了解这段历史之后,在人与历史,个体与社会的命运激荡中,看到了“万恶的沙皇”一家,跟普通人家一样经历的人间悲欢,生在皇室,想成为普通人家而不得的无奈和绝望。

就连他们如何去死,都没有选择的权利,而只有被选择的权利。风水轮流转的时候,再强大的个体,也会被时代碾压成沫。

这个阅读过程,就像一个美丽的陷阱,越是知道一些,越是想知道更多。

读书,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。

今年又密集地开始读关于俄罗斯的书,是因为发生了“俄乌战争”。

在“俄乌战争”发生之前,关于俄罗斯的一切,都只是个已经远去的历史故事。“俄乌战争”发生后,引发的全球震荡,使其变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故——是非观念的纷争,导致了群体的割裂,它不仅存在于虚拟网络上,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,泾渭分明、极端分化的阵营,亲朋好友之间的剑拔弩张。

似乎之前对于俄罗斯的全部了解和理解,都已经无法解答我心中的诸多困惑,所以,我想更深入地读懂俄罗斯,解答我心中的不解。

因为我相信,“今天”绝不是孤立的。所有的过去成就了今天,所有的今天都存在于过去。认知或者讨论今天的很多事儿,不能忽略一个前提——是什么导致了今天这个结果?

我想知道,“今天”背后更多深层次的历史演进和社会演化。结果却是,我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陷阱。随着我通过阅读已知的越多,发现我未知的更多,一个又一个等待探索的谜团,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渊中,等着我。

而我,依然没有找到能够解答的困惑的确切答案。当然,我更在乎这个探究的过程,无意去评价至今依然持续的俄乌战争。我只是想说,阅读是如何把喜欢读书的人带进陷阱里的。

回到罗曼诺夫王朝的终结和末代沙皇一家人的故事。

坊间的历史叙事,总是善于抛开特定的时代背景,“以人为本”地为历史的大转折寻找“替罪羊”或“缔造者”。

末代沙皇一家人,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终结的“替罪羊”。

而这个“替罪羊”实际上是由三个人组成的“三驾马车”——沙皇尼古拉二世、皇后亚历山德拉和“他们的朋友”拉斯普京——一个巫师般的神秘主义者。

这个“三驾马车”,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罗曼诺夫王朝,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,并最终导致其毁灭,他们自己也都成为了王朝的殉葬者——皆惨死于谋杀。

有三本书,以不同的核心人物为主线,全景式地讲述了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一家的双双终结。

《末代沙皇》从皇帝尼古拉二世的视角,讲述了一个充满悲情的末代沙皇,如何在“俄日战争”到一战期间,在充满国际动荡、战火纷争、政治阴谋、家国分裂中,与处于风雨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一起陨落,展示了尼古拉二世的时代际遇和心路历程。

这是一个好男人、好丈夫和好父亲,却不是一个好皇帝。为了保全家人活着,是他选择退位而不殉国的原因之一。他甚至在最后选择把皇位让给堂弟,而不是传给多病的儿子,就是想周全皇储与儿子的双双存续。结果,他未能如愿以偿,王朝覆灭了,也没能保住家人的性命。

《拉斯普京》则聚焦于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最具争议的神秘人物拉斯普京。他从一个落魄、酗酒、性变态的文盲农夫,凭借着宗教信仰和灵性超能的力量,一步步走入皇室家族,成为搅动王朝决策的一股邪恶力量。

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教廷、皇室、后宫、杜马等各股力量相互猜忌、彼此敌对,最终彻底分裂,加速了王朝的灭亡。最终,拉斯普京也先于王朝毁灭,被皇室宗亲和士官谋杀。

但是,《末代沙皇》和《拉斯普京》都是从男人即男权的视角,来讲述那段历史,对于男人背后的女人,虽然也有提及,但终究不是核心叙事。

比如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亚历山德拉。在很多的历史叙事中,正是这个天生具有坐骨神经痛,血友病遗传基因,敏感、抑郁、孤傲、迷信、我行我素的皇后,因过度溺爱得之不易的,唯一的儿子皇储,疯狂地迷信能通过抚摸和祈祷能拯救儿子,并通过直觉感知预言未来的拉斯普京,固执、强势地吹枕边风,左右优柔寡断的丈夫尼古拉二世的政治决策,而最终导致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家国悲剧。

而皇后亚历山德拉为什么会这样,她的五个从一出生就掉入末世王朝、无辜的儿女,又是如何在充满动荡、阴谋、暗杀、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,却少有研究。

《罗曼诺夫四姐妹》填补了这一空白,全面讲述和分析了亚历山德拉的另一面——一个只想做一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,对皇后这一职位不怎么上心的女人。以及四姐妹、皇储从出生、成长、拘禁、流亡,到被谋杀的过程。

其间,有被父母溺爱的欢乐,也有被圈养在皇村深宫的压抑,伴随着各种病痛的折磨,也有青春悸动的浪漫幻想,以及在其母清教徒式的严格要求中,养成的朴实、节俭、勤奋的生活方式。

这与维多利亚皇室与罗曼诺夫皇室高贵血统结合的漂亮、高贵、文雅与孤傲,形成鲜明的冲突。他们短暂的一生,都生活在恐惧与分裂之中,能够享受到温情,只有家人的彼此信赖和依靠。直到最后,一家人被杀害在监禁之地冰冷的地下室。

四姐妹中,最年长的奥尔加大公22岁。而那个生来就患有遗传性血友病,经历九死一生勉强活着的唯一皇储阿列克谢,年仅14岁。正值青春芳华,却因为皇室身份而香消玉损。

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,三本书都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、解封的秘密档案、同时代人的日记、回忆录等材料入手,通过相互比对和佐证,从不同的维度,详细地重建和还原了那段历史。

如此读来,才觉得立体、全面而丰满。但这也就像多米诺骨牌,或者环环相扣的谜团,引诱着忠实的读者,想更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钩沉。

比如,《罗曼诺夫四姐妹》的作者海伦·拉帕波特还写过一本《叶卡捷琳堡》的历史巨著。

西西伯利亚的叶卡捷琳堡正是末代沙皇退位后,一家被拘禁,各股势力把他们当作“行礼”或“战利品”一样相互争夺,辗转藏匿直到被杀的最终归宿。作者在《叶卡捷琳堡》中,重点讲述了在这个“死亡之地”,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日子。

只可惜,《叶卡捷琳堡》尚未引进出版。但我已经开始对它念念不忘。这种连锁反应,既让我兴奋,又让我负重。

读书,是一张永远也织不完的网。

我读到末代沙皇一家人,并不是刻意的选择,而是随机的邂逅。这个过程,就像随波逐流,偶尔跌落一个洞穴,发现别有洞天,便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,不想出去,也不能出去。

如果来一次倒推,经由一本书引出另一本书的次序是这样的——

读《罗曼诺夫四姐妹:末代沙皇的女儿们》,是因为我读了《末代沙皇:尼古拉二世的最后503天》。

如果没有读《末代沙皇》,像《罗曼诺夫四姐妹》这样比较女性化叙事的书,我大概是不感兴趣的,虽然它是我喜欢的“甲骨文丛书”之一本,但我读它之前,并没有产生买这本书的冲动。以下的很多书,都是相互影响牵扯,才买了读的。

读《末代沙皇》,是因为读了《拉斯普京:信仰、权力和罗曼诺夫皇朝的黄昏》。

读《拉斯普京》,是因为读了《伏特加政治:酒精、专制和俄罗斯的国家秘史》。

读《伏特加政治》,是因为读了《新大博弈:一战中亚争霸史》。

读《新大博弈》,是因为读了《走向火焰:帝国、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》。

读《走向火焰》,是因为读了本身作者多米尼克·利芬的另一本巨著《鏖战欧罗巴: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》。

读《鏖战欧罗巴》,是因为读了《克里米亚战争:被遗忘的帝国博弈》,出自“理想国译丛”。

读《克里米亚战争》,是因为读了《欧洲之门:乌克兰2000年史》。

读《欧洲之门》,是因为发生了“俄乌战争”,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渊源,以及为什么他们会走到今天这一步。

就像在去年,美军撤离阿富汗,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,给了我很大的刺激,也让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产生了深度了解的冲动。

我的阅读从阿富汗开始,延伸到中亚、中东、地中海、黑海、印度、东欧,耶路撒冷、伊斯坦布尔、巴格达、敖德萨、大马士革、克里米亚……尤其是阅读了大量关于以色列、巴以冲突和奥斯曼帝国的相关书籍。

当然,买了还没来得及读的更多。随着陷入“俄罗斯漩涡”,近期又买了数十部关于俄罗斯的书籍,供在书架上,排着队等待被读。

全球化、信息化把地球变小了,作为一个个体,置身其中,你逃都逃不掉世界上发生的极端事情,对你生活或者思想的冲击。

以前对于我而言,这些地方发生的事,只是个新闻或故事话题,但是突然之间,他们都变成了我亟待更系统、更深入了解的鲜活历史。

书籍就像一张不断扩张的网,我就像一只蜘蛛,本来只想织一片小网,捕捉一点营养之物,却不曾想这张网自己在无限扩大,最终让我深陷、沉迷其中,有些失控。

读一个作者的书,如果有感觉,就要把他写的书,全读了,这样,我就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个作者的思想进化历程;

读一个领域的书,如果有兴趣,就想把这个领域的书,全读了,这样,我就可以更立体、多维地了解这个领域;

读一本某个系列的书,如果有触动,就想把这个系列的书全读了,这样,就会具有某种仪式感、整体感和富足感;

这样,随着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,发现我未读的书也越来越多;我买回家的书越来越多,我想买回家的书也越来越多。

不管置身何处,都喜欢被书围着的感觉。它们就像一张纵横交织的网,将我围困,也让我敞亮。

读书,成为一件私密的事情。

读书,为获知,为解惑?但是,当我知道的越多,我的困惑就越多;我的困惑越多,我就越想通过更多的阅读来解惑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
比如,读再多的书,也理解不了当下正在发生的很多事,你甚至无法做到逻辑自洽,跟自己达到某种和解。

你只能更加困惑,更加想通过获取“真理”而解惑。可是如果你一味地拿世间道理来解惑现实,往往会发现现实的荒谬与真理的荒芜围成一堵墙,坚硬地横挡在你面前。

当把一摞又一摞的书搬回家,摆在书房里,直到有一天书房撑不下,外溢到客厅及其他空间时,我发现自己不过是物质剩余时代的病态贪婪者。我在不断地给自己负重,却又只能在阅读中,获得一点沉重的轻盈。

读书,是为了说服别人吗?没人供你说服。只有情绪,没有理性;只有立场,不讲逻辑;只要答案,无需论证,没有人愿意听你讲道理。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,自己的立场是正义的。

书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,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。在于传阅,在于探讨,在于“一借一还”之间,我们就有两次见面的机会。

作为书的信仰者,一度喜欢送书、荐书给别人。但正如一位朋友所言:送书给别人不如请人吃饭喝酒,大家乐呵一场都开心,何必要给别人送去不必要的负担。这是损己不利人啊。

现在,书是一种私密的阅读,看完即束之高阁,成为书架上的装饰,大概永远也不会打开。

正如2022年“世界读书日”前,京东广告里余华所说的一段感慨:

我的书架上有很多书

没读过的远比读过的多

我经常在书架前徘徊

在应该读这本书,还是读那本书之间迟疑不决

因为我,找不到自己的心情

(作者:孙小荣 系孙小荣工作室创始人)